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印发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三定”规定)。根据》“三定”规定,质检总局调整职责,今后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8月14日新华网)
商业品牌是市场效应的自然反映。“名牌产品”作为知名度与美誉度、商品质量与广告促销等的结合体,最终来自市场的认可,由消费者说了算。即使需要组织评选,也当按市场游戏规则运作,由没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协会以及独立的市场中介组织评选、认定。让权力回归本位,让市场的归于市场,才能有效防止政府公信力为经济利益所绑架所抹黑。
我国实行品牌战略,由政府组织推动,其初衷是好的。早在2005年,时任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的孙波曾表示,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政府就必须加大力度扶持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名牌产品。面对舆论质疑,孙波认为,在我国世界知名品牌较少但又不得不与国外品牌进行竞争这一现实情况下,推出世界名牌是我国现阶段采取的一种特别扶持措施,符合当前国情。由政府对名牌产品予以表彰,不仅表明了政府希望企业重视质量和技术进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亦是拿政府信誉担保商品的质量,以期通过政府的公信力,赢得消费者信赖,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但在“卖方”变成“买方”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情境下,名牌产品仍由政府说了算,显然违背了市场法则。
其一,在品牌战略推进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做规划、定规则、出政策、搞服务”,绝不能直接参与,把手伸得太长。我国的《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便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等四种方式可以不设行政许可。政府直接组织品牌评价和认定,显然超越了权力的边界。
其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而且入选名牌3年免检待遇的巨大利益蛋糕,让政府组织很容易成为寻租者,被经济利益所绑架。不说高额的入会费、申请费落入了评选者的腰包,由于政府部门评选的名牌,对企业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为能评上名牌,有些企业甚至不择手段。有媒体曾经披露,不少企业上北京公关,宾馆里住满了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当时大家使尽了各种可以想到的办法“公关”。由于评选本身的公正程序缺失,结果是名牌不“名”,以至于假名牌泛滥。
其三,政府信誉被抹黑。由于经济攸关,不仅有国家级名牌评选,还存在省市县级评优,时下许多与市场有关的公权部门、行业组织,都热衷于评选、颁发各类“名牌”、“放心”、“信得过”之类的招牌。滥奖的结果自然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一些假名牌不仅直接损害了评选的公信力,也损害了政府的信誉。
基于此,近几年公众呼吁国家政府权力机构退出名牌评选的声音不绝于耳。此次质检总局按“三定”方案退出名牌评选,亦是对民意的积极呼应。虽然不再组织名牌评先,还将承担起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责任,负责质量宏观管理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国家质量振兴纲要,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实施缺陷产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监督管理产品防伪工作等,这无疑是理性的回归。在笔者看来,让权力的归权力,市场的归市场,应当成为政府权力机构的普适法则。
信息来源:新华网 信息发布:中国诚信企业网
(编辑: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