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中国信誉企业
市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而是信用、信誉以及培植保证信誉的机制。
当前我国的现实告诉我们:维系各个经济主体的信誉关系非常薄弱,经济诉讼增多,信用意识淡薄,守信与失信混沌,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制约了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的信用关系,甚至造成信誉危机,出现社会混乱。
社会信誉危机从根本上影响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对市场消费、企业、政府及法制基础的作用带来消极影响。
缺乏“信誉”,市场秩序必然非常混乱,企业也就无法构建与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秩序,首先依赖于职业道德和企业信誉。我国曾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中,在一些行业爆发过职业道德危机,有些人为了获取利益,超越其职业责任,依仗职权、破坏其职业的基本道德准则。90年代之后,严重的经济信誉危机又出现了,经济合同的失效,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导致经济运行梗阻。因此信誉危机严重地损害了市场秩序,在恶化了的生存环境中,企业和企业家都难以正常成熟和发展。从企业内部说,整个社会、市场的信誉危机往往造成了企业本身对信誉的漠视,这些企业即使在短期获得了利润,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信誉危机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如果老百姓消费购物时时害怕假冒伪劣,缺乏安全感,投资股票又担心买了“伪装上市”公司的股票,会成垃圾股。人们怎么会痛痛快快拿出钱来花呢?这也是我国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誉危机制约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企业不敢大胆投资、银行不敢正常放贷,出现了所谓“惜投、惜贷”现象,使政府启动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用大打折扣。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关系差,票据化程度低,还使得再贴现不能发挥其引导资金流向作用。
信誉危机直接破坏着社会的法制基础。各类经济主体在信用关系中难以形成以合同为基础的法律框架,或者根本不使用合同,或者就根本不执行合同,甚至以合同作为诈骗手段。二是视已有的相关法律(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质量法》等)为儿戏,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展开竞争,使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法律难以保证竞争的正常进行。
假冒伪劣风行是信誉严重缺失的结果
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在我国目前现象严重是当代中国信誉观念缺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既缺乏传统的道德范畴的“信用”,又缺乏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契约意识。
假冒伪劣行为不仅从多方面危害宏观经济环境,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危及影响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整个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对于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导致市场机制失效这一后果,前面我说了经济学界有一个“坏车市场模型”可形象描述:坏车进入市场,由于造假者与消费者对好车坏车情况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导致好车卖不掉,干扰了市场进入和退出规则的实施,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整个市场秩序陷入混乱,这种市场秩序混乱带来的直接影响有:1、市场秩序不良扭曲了市场正常的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辨别好车、坏车,由价格取向指示消费行为——即买便宜车,一方面挤占好车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损坏好车名誉。大家知道,市场正常的机制应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由于“坏车市场模型”的影响,好车厂家为了适应这被搅乱了的市场,只好降低成本、降低质量(亦生产坏车)。从而出现了劣质商品淘汰优质产品(坏车
挤垮好车)的逆淘汰现象,即导致劣胜优汰。企业千辛万苦创立的品牌等无形资产被侵害,甚至毁于一旦。2、市场秩序不良干扰了市场机制作用,引起物价非正常非理性波动,偏离价值(使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价值),影响宏观环境稳定。3、市场秩序不良造成商品价格信号失真,影响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4、在发育相对滞后的要素市场,秩序不良比商品市场更为突出,妨碍了市场体系的协调发展。
据有关方面测算,近年来,我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在1300亿元左右。国家因此年均损失税收250多亿元。有关部门曾统计过283家名优企业填写的问卷数据,这283家企业有16类650多个品种的名优产品被仿冒,制假企业遍及490个县市。另据有关方面146家被假冒产品侵害的企业进行的调查,其中23家假冒品的销售额占真品销售额的50%以上,有11家超过100%,最严重的一家假冒产品销售额是真品的568倍。
假冒伪劣产品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很难作出准确的统计,但从已发生的几起案件看,实在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1992年到1998年,全国共发生重大劣质酒中毒案8起,死亡751人;四川綦江彩虹桥刚投入使用便垮塌造成特大伤亡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劣质钢材。
我国的《民法》、《合同法》、《消法》及有关的经济法规都明确规定:平等、公平、诚实、守信是市场行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去年7月15日,33名民营企业家针对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守信用、不讲信誉等不良现象,在北京发出了《信誉宣言》,倡议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行动中来。
呼唤信用不仅是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心声,也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青年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刘伟曾讲过这么一种现象:就是现代世界上往往一些大的成功的企业家,其外表看起来憨憨的、憨态可掬,有点“木讷”,好像不很精明,其实这种憨态恰恰正是最大赢家的一种素质(当然不是装的)。因为这很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信任,而信任就会带来效益——这是最能成功的条件之一。中国古代对君子有一个标准: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当然这在现代社会不一定全面)。大智若愚,这说明信誉、信用其实是众人都在呼唤,都在渴望的。人们都愿意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放心的市场秩序。而现在经济失信现象的普遍存在,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使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造成市场主体自身信誉的破坏,进而影响到政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整个社会的信誉状况和道德水准下降,容易诱发各类违法犯罪,使整个社会潜伏着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守不守信用、有没有信誉、重不重信义,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生命力的盛衰,直接反映企业经营者素质的高低。
那么社会如何来同建信誉大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营造守信重信氛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强化信用意识,形成全社会讲信用、守信用、重信用的舆论环境。
首先要抛掉互不信任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经济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信用关系的主体,信誉缺失是一把双刃剑,整体结构、经济关系链上的“集体失信意识”产生的结果对债权人、债务人都有害;其次要消除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失信行为。许多债务人误认为:国家的资产是无主的,没有人格化的代表者,可以占用,钱可以不还。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导致银行信用恶化。企业的“货款难”与银行的“惜贷”,大多是因债务人对银行信用的破坏而致;再次是清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屏障。无论是企业间的“三角债”,还是执法部门清收欠款的执法,往往在某些地区受阻。前几年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深受“三角债”困扰,相互拖欠贷款已高达上万亿元。其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怪。经济要全球化,市场经济是没有边界的,信用关系也是不受限制的。
强化信用管理
我们可以运用“引导”、“推动”、“规范”和“建立”的策略来强化信用管理。
引导,就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首先要制定引导目标,也就是政策部门要有计划地制定出完善信用机制的政策,使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其次是加大调整信用市场的力度。通过这些做法,引导公众树立良好的信用行为,达到政府、经济主体及个人三位一体的信用氛围,以逐渐与国际市场信用体系接轨。
推动,就是推动各个经济主体参与守信公约。经济主体包括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
规范,就是规范信用市场的重点问题。规范信用市场的重点,首先是依法惩处失信违约行为,保证信用关系的严肃性。其次是解决不还银行贷款和拖欠货款两大难点问题。我们应运用法律的、政府的、社会的共同力量,来挽回国家不应承担的损失,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减轻银行不该有的负担。解决相互拖欠货款问题也是我们净化信用环境的一个工作重点。
建立,就是建立正常的信用机制。结合我国信用市场的实际,应该完善其信用机制。首先是建立质检、工商、审计和新闻媒体为一体的监督制度,以净化信用市场,提高信用质量;其次是各经济主体,也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温州的乐清柳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陷入困境,经济在一度繁华之后处于停滞状态。因为那里的市场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假冒伪劣低压电器大量流入市场,流到全国,给用户造成了巨大损失。柳市的信誉消失殆尽,柳市经济也由畸形的繁荣转入极度的萧条。经受这次沉重的打击,温州、乐清的政府干部清醒了,响亮地提出了 “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口号;企业也清醒了,懂得了只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才是致富的正道,只有珍视并努力培植良好信誉,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他们在尝尽以前自己“信誉缺失——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所酿成的苦酒之后,及时警醒,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狠抓质量,力创名牌。”从此柳市的低压电器生产和销售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那些遵守市场规则、重视产品质量、努力创出名牌的企业获得了大发展,柳市的经济出现了健康的繁荣。提倡质量立市和名牌兴业,就是遵循了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重信誉、守信誉。企业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能兑现其向用户作出的对产品质量的承诺,就能获得用户的信任。而所谓名牌就是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市场良好信誉的标志。因此,“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也可以说就是 “信誉兴市”,只不过重信誉、守信用比重质量、创名牌的内涵更广。
在重建信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依托现代化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以往在我国收集企业的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没有具有普遍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由于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低,信息传递不畅。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商人不讲信用的行为不能通过信息传播让所有与之相关的利益团体或个人知晓,它讲信用也就得不到什么好处。我国信用信息的低透明度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市场信用环境的完善。信用应成为个人和企业社会生活的“第二身份证”。一旦信用有不良的记录,便要给其生活及经营活动带来极大困难,没有信用他们寸步难行。因此市场经济主体应视信用为生命,努力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用。信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许多国家把法律中(我国在《民法》中)规定的“诚实守信”原则定为“帝王条款”。
虽然我国曾盛行过“破产风”,但破产却是公认的一个企业经营失败最耻辱的肯定方式,千万不能把为逃废债务而想方设法破产当作一种合理现象。我们的破产制度还有缺陷,它缺乏最起码的破产责任追究机制。正常的破产制度中,企业不能还债必须得破产,而一旦企业破产了,不仅它的商号因其失信于投资者而成了耻辱的标志,它的经营者也就失去了作正常经济人的资格。